[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历史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基础性、战略性、优先性目标任务。我们要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强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教育公平;拔尖创新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要求,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历史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基础性、战略性、优先性目标任务。
充分认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征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论断,把我们党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基础上,不断深化与创新对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在新时代,我们党把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要求“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宏观理论与宏观政策层面形成了我们党关于新时代教育地位与作用的基本认识,创新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地位与作用的理论。
面对新时代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和我们党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深刻阐释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征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第一,明确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第二,阐明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关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性、战略性基础,是必须要优先发展的社会事业。第三,回答了教育如何才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如何才能完成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那就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支撑起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尤其是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面支撑与强力驱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进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列出来作为报告的第五部分,也充分体现了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国教育的改革创新,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我国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但是,面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要充分认识我国在人才方面的不足与差距。一方面,我国高水平人力资源总体规模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另一方面,高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前沿科技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大问题。有效应对并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快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前瞻性制定并实施助力我国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人才战略规划;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立足本土有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要切实引导与教育青少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强政治保障。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重要的人才资源。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创新要引导教育青少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引导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具备责任担当,争做复兴栋梁。
要努力建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文化氛围与制度体系。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建设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文化体系,促进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学校文化、课堂文化建设。要坚持不断深化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创新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模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加强育才、选才、用才制度体系建设,创新保障人人成才、人尽其才制度建设,以激发人才的创新动能。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教育是基础性、战略性、优先性的社会事业。我们必须要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全面系统部署与实施教育改革创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制定面向本世纪中叶的长期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规划。配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面向新时代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新标准新要求,实施基础教育的结构性、整体性、系统性变革,走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实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赋能、转型、升级发展,深化实施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培养一支“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伟大建党精神教育。需要坚持不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统筹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德育工作;完善智育工作,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把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体育教育,发挥体育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加强美育工作,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与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当前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性、战略性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抓住薄弱环节做好政策安排与制度创新,面向关键领域做好政策安排与制度创新,满足重大需求做好政策安排与制度创新。需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制定并实施新的国家人才战略;显著提高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尽快解决“卡脖子”领域科技人才培养问题。切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需要根据人口规模与结构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教育规模与结构重大调整。尽快推动教育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深化教育需求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建立支撑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优先发展的新型教育财政保障体系,扩大财政性教育投入。需要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教育与前沿科技应用的深度融合,建设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与需要的数字化教育体系与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体系。
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不懈发展素质教育,需要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科学实施“五育并举”,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使青少年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需要全力做好“六个下功夫”,一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二是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三是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四是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五是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六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需要做好丰富青少年学生精神世界与全体人民精神世界的工作,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树立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重视发展家庭教育,全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强化面向师生乃至全社会的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政治建设,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与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大力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精神、劳动奋斗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内生推动力,大力培养青少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
促进教育公平。需要精准施策,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持续不断地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享受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差距。实现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教育民生建设,特别是健全具有精准化、针对性、灵活性的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需要实施教育需求侧改革,有效回应社会的差异化教育诉求和新的教育需求增长点,从教育需求侧特别是从党和国家战略需求与人民群众新的教育需求出发,以婴幼儿托育教育、研究生教育、新型职业教育、老年教育、干部教育为主要着力点深化教育需求侧改革。要把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相对贫困家庭儿童青少年、残障人士等群体的教育补偿,积极推动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以教育评价改革引领实现教育公平的新要求,把教育公平正义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维度,以教育评价改革助力提升教育公平层次水平。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与历史之变,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把培养青少年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任务。需要主动把教育创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教育创新在知识创新、人才创新与文化创新方面的基础作用、战略作用与纽带作用。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布局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全面布局传承红色基因的“跨学科”“跨文化”“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布局大中小幼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全面建设系统化教育创新政策体系,致力于建设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国际前沿的教材体系;致力于建设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育人机制;致力于建设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构建融入人民教育家与红色教育家精神的新型教师培养、教育与发展体系;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切实培养青少年学生深厚的政治、人文与综合素养;致力于发展实践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学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相结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建立信仰,增长才干,守正创新。
【作者:刘复兴,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