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动态 >> 正文
    • 高教动态

理论 |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2023年05月19日 09:50  (点击:)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强化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融合发展路径,形成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策略。

[关键词]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教育、科技、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柱,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深刻阐述,专章进行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科教工作的重视之深、期待之切和谋划之远。立足新时代、贯彻新要求、走好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重大使命和内在联系,更好实现三者之间“三位一体”发展,推动深度融合、有机统一、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教育、更加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更加渴求卓越人才。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教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为民族复兴铸魂育人。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对提升国民整体知识和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迈上新征程,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新时代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具体来说,新时代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同时,还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强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历史证明,谁站在科技创新前沿和制高点,谁就走在现代化发展前列。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科技是国之利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无论是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建立新优势,都离不开强大的科技,离不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力争让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变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人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才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更加重要的位置,突出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都要求我们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路径

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是战略资源,三者的协同配合对提升综合国力至关重要。没有一流的教育,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科技实力和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大军;没有科技领先,就不可能实现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的领先;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发挥出教育和科技的应有作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提高教育培养人才水平。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才是教育的目标和成果。通过教育,为人才提供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使人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数字化,推动全民终身学习,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科技赋能教育发展。教育和科技是密不可分的,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使教育更加高效、便捷和普及。同时,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也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高校师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教育科技协同发展要以科技手段为支撑,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化平台,为教育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和普及的服务。着力推动教育智能化发展,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升级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评估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构建从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体系。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建立开放式的教育资源库,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新技术赋能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变革教学和评价模式,推动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国际间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营造人才科技创新氛围。科技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来推动,而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也需要科技的支持和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科技和人才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会带来新的人才需求,需要不断培养和引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加强科技和人才的融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能力。要加大投入尽可能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工作生活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把心思和精力用在科技创新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给予人才更多自由创新空间,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形成重才、爱才、尊才、惜才的氛围,让人才真正能够潜心下来搞研究,帮助人才扎根就业,在健康良好的环境中施展才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系统的定位、布局和配置,统筹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设施、国家人才中心、国家创新基地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耦合与匹配,最大限度发挥科技机构、设施和人才的协同效应。

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和系统谋划,极大深化了对三者一体化推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规律性认识,理顺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联系,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应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持续深化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突出目标导向,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必须与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相协调,明确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以实现科技和人才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持。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把关键核心技术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从根本上保障我国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注重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集聚和重大战略实施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科技和人才的融合,提高科技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卡脖子”问题。构建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围绕5G、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现代信息技术领域,加快专业知识体系的迭代更新,探索设置前沿性、综合性、学科交叉型、问题导向型和创新创业教育类等课程,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推动校企“双向流动”,共同构建顶尖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到高校任职,创造有利于教师掌握新技术的条件,引导更多顶尖人才对“卡脖子”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针对当前各类人才“帽子”过多的现象,要积极推进评价改革,注重培养人才的科学家精神,通过内涵式发展,促进优秀科技人才担负起科技报国强国的新时代新使命。着眼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找准当前人才缺口精准发力,通过多元化前端培养,培育出能对接产业、造就能适应并引领时代的人才。通过创新链的驱动、人才链的滋养,让产业链更“枝繁叶茂”。统筹“小众”工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更多领域培育出“大国工匠”,为重大项目、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突出结果导向,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由教育、产业、社会等各个方面因素决定的,必须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教育支撑、科技推进、产业支持、社会参与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鼓励各种不同的力量参与到协同育人中来,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赋能,营造有利于教育和科技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进一步增强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的科研支撑能力、创新水平与国际竞争力。以凝练高水平基础科学问题为核心,以“选好人、选好问题”为导向,围绕高质量基础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改革基础研究的支持模式。探索设立长周期的人才计划项目,持续稳定支持具有探索精神和发展潜力的科研人才,挑战最前沿科学问题、探索交叉融合领域、冲击国际顶尖重大科学问题,推动形成有利于科研人员从事长周期、高风险、颠覆性基础研究工作的创新生态。摒弃论资排辈、重显绩不重潜力等陈旧观念,从思想激励、行为激励、目标激励、培训激励、竞争激励、晋升激励、榜样激励等各方面形成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青年人才支持,针对科技创新成果制定分配政策,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带着科技成果创办、领办、合办科技型企业,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作者:朱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上一条:校园 | 重庆理工大学:擦亮“红岩”品牌 高质量建设“大思政课” 下一条:观点 | 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