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部署要求,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将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着力在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上下功夫,不断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创新创造活力,努力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强化党的领导,完善评聘工作机制。坚持党管人才,持续加强学校党委对职称评聘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二级党组织全过程、全要素参与职称评聘工作机制,压紧压实二级党组织责任,切实发挥党组织在职称申报、资格审查、思想政治表现及师德师风鉴定、评聘组织等各环节中的领导作用。优化职称评聘组织,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的职称评聘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基层学科评审委员会、申诉受理委员会等,着力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二级党组织严格把关的职称评聘工作格局。坚持“以立促破,破立结合”,出台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职称评聘实施方案、职称评审基本标准,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向在教学一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重大业绩和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破除资历限制,切实发挥好职称评聘“指挥棒”作用。
坚持育人导向,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职称评聘的首要要求和前置条件,二级单位党组织、党委教师工作部、职称评审委员会联合把关,通过二级单位党组织专项会议审查、学校复查监督等方式,做到“逢评必审”,坚持师德违规“一票否决”。加强师德考核结果运用,通过年度述职、考核测评等方式,考察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并将考核结果运用于教师培养管理全过程,作为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聘期考核等的重要依据。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将育人成效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增设育人能力核心评价指标,明确教授、副教授等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将担任班主任、辅导员等经历作为教师评审的基本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课程评估等,引导广大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聚焦分类多元,拓宽职业发展路径。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细化职称评价标准,实施“一院一策”,不断提升评价的多元性、科学性。如,一流学科建设学院制定涵盖教育教学成果、高质量论文、科研项目等高水平代表性成果目录,引导教师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基础学科学院重点考核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等效评价机制;人文社科学院注重考察建言资政成果和服务贡献力、社会影响力。完善优秀青年人才职称评聘办法,面向新引进优秀青年教师,建立引进人才跨级聘用制度,对有重大成果或突出业绩的青年教师,可通过个人申请、学校综合评审等环节,破格聘用到高级岗位,为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快速成长创造条件。在开展校内评议的基础上,探索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同行评议制度,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校际合作等方式,对成果创新性、未来发展潜力、社会服务成效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升评价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人才晋升“绿色通道”,在严把质量和程序的基础上,制定较为灵活的开放性评价模式,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重点支持有真才实学、堪当重任的优秀人才,不断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任职超过10年,长期承担公共课程教学任务,并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奖励的一线教师,特设人才培养绿色通道;对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才,设置科学研究绿色通道。加强对职称晋升人员的后期跟踪管理,探索将任后表现、考核结果灵活运用到岗位调整、绩效分配以及续订合同等方面,切实发挥好评价考核的“助推器”作用。锚定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发展目标任务,建立协议管理制度,与新晋高级职称人才签订聘期协议书,明确未来4年工作任务,并通过年度考核、中期考核、聘期考核等,实现教师成长与事业发展的有机统一,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教育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