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动态 >> 正文
    • 高教动态


理论 | 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探析

2023年06月06日 10:00  (点击:)


[摘要]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和战略支撑。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强化多元主体参与,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教育为先导,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当代实践都反映了教育现代化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高等教育不仅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层次最高、最为综合和最为专业,而且也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战略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筑牢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定海神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锚定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坐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最大底气”;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激发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制度活力;强化多元主体参与,汇聚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本质特征就是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只有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才能为推进和拓展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正确方向指引和强大力量源泉,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要强化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和组织建设力。高校党委要始终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推动反腐倡廉向纵深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提高广大师生的信仰、信念、信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确保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得到贯彻落实。同时,高校党委要在学校安全工作中担负主体责任,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在指导方向、管理阵地、整顿队伍、工作部署、监督问责等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带领各级部门深入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思维和科学方法,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各项工作,树立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做到主动识变、主动应变、主动求变,提升广大师生国家安全意识和能力,增强高校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严格落实好党委领导统筹谋划和科学决策机制,强化校长贯彻执行和有效管理职能,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同时,明确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工作流程和职责范围,建立党委书记和校长沟通协调机制,将党的领导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的各方面和各环节,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可落地、有实效。第三,保证依法治校水平全面提升。高校党委要强化法治理念、法治方略、法治手段的宣传教育,把法治观念融入到高校各项政策措施和制度的规划、完善和落实之中,引导广大师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保障合法权益、应对突发事件、管控风险隐患、维护安全稳定,助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我们坚持立足本国国情,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和时代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建设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怎样建设高等教育”这一系列关系社会发展性质和方向、关系高等教育使命和任务等的重大问题,以新的视角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教书育人规律的认识,成功开辟出一条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第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题讲座、宣讲团宣讲、教育培训、读书会、师生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和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本质要义、科学内容、基本原则、价值意蕴,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判世界形势、解答现实问题、指导社会实践、提高工作效能,不断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其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第二,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功能,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彰显国家意志、促进国家发展。第三,要深化改革创新,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发展的水平。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着力化解高等教育体系与经济产业转型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核心,以提升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为导向,以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为关键,以扩大科研成果转化为抓手,形成适应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人才培养结构,发展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高等教育,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和拓展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坚实社会基础和最大底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等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四个服务”,其中,“为人民服务”居于首位。高等教育现代化作为促进共同富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现代化,关系着人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教育公平问题。

第一,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和质量为着眼点,满足人民发展需要。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以高等教育公平引领社会公平,以高等教育质量促进社会质量,以高等教育现代化筑基中国式现代化,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要聚焦保障人民群众的入学机会和受教育权利,满足人民的美好教育需要,树立终身教育发展理念,努力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同时,坚持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方向,创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持续扩展优质教育容量,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优化和创新高等教育布局,为满足人民发展需求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第二,以涵养人力和提振精神为突破点,增进人民福祉。高等教育要明晰人才培养的战略方位,不断培养服务于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人才队伍。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和文化润泽作用,涵养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精神境界,推动形成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第三,以人民参与政策制定和改革创新为切入点,增强人民主体意识。要建立人民互动交流的渠道和平台,收集人民高度关切和真实诉求的信息内容,引导人民成为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和改革创新的真正参与者,有利于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真实诉求和意愿,提高政策的可执行性水平。

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必须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坚持系统发力、协同治理、精准突破、纵深开展,完善各种制度体系,充分激发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激发制度活力,深化高校办学体制和治理体系改革。要增加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支持和保障高等教育规范发展,及时修订和完善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教育法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处理好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坚持深化简政放权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教育治理和评估体系改革,构建以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为核心的教育公共服务和治理评估体系。第二,做好顶层设计,促进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高等教育顶层设计、学科专业、育人体系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同共生,积极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大力扶持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努力办好特色学科专业,建立类型多样、功能多维的高校育人体系,开创契合时代发展需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格局。第三,构建开放格局,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提升我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要立足于培养优秀人才、提升教育影响力和服务国家现代化的使命任务,推动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教育共同体建设,通过设立中外办学机构和引进在地国际化项目的方式促进人文交流、开展科研攻关、传播中国声音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妥善处理好“服务大局”与“服务学生”、“办学规模”与“经济效益”、“引进吸收”与“融合创新”、“长期机制”与“长效机制”等方面的关系。

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要强化多元主体参与

高等教育现代化不仅是高等教育现代性不断增加和实现的过程,更关乎人民的现实利益和生活品质,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强化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各种主体在不同层面的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汇聚伟力,从而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业和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

第一,要增强多元主体的参与意识。积极推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革新思想观念、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建设、明确权责关系、完善法律法规等,为多元主体参与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和制度保障,切实提升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好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独特优势,大力营造高等教育复合共治的生动局面。第二,要强化多元主体的参与责任。要增加高等教育管理和发展现状的公开性与透明度,加强高校对社会多元主体力量的引导,激发多元主体参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治理共同体坚定内心初衷不改,并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充满希望和信心。第三,要提升多元主体的参与能力。政府要承担主导者、管理者、担当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参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增强其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提升其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推动多元主体从被动融入向主动参与转变,不断提高其参与实践的能力,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专业意见,形成教育工作新局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既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又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现代化既要做到“守土有责”,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发展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要做到“守土尽责”,激发高等教育在体制改革中形成和积聚的制度活力,提高多元主体服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上一条:校园 | 山东科技大学:一门“爆款”思政课背后的“流量密码” 下一条:观点 | 以教育强国建设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专家学者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