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成效如何?推进难点和解决方案是什么?在2023中国高校CIO论坛开放论坛上,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副主任乔秀全(主持工作)、中央民族大学信息化建设管理处处长马传连、中国海洋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主任张永胜、西北工业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处长薛静围绕“教育数字化落地场景、推进难点、解决方法”展开讨论,研讨由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许维胜主持。
大模型赋能,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新范式
乔秀全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以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为例,如何从大规模标准化的教育向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方式转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话题。
今年,北京邮电大学(简称“北邮”)启动了教学云平台二期升级项目,以推动个性化学习模式为目的打造新业态,标志着学校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进入了新阶段。今年我们重点探索的一项工作是,把大模型技术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让大模型赋能的“数字人”基于知识图谱为教学服务。未来,期望打造基于XR技术的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大模型赋能的教师数字人可以随时随地站在学生面前解答问题。
目前,我们已经把代码教学编程大模型创新应用上线运行,先进行小规模的实践,完善后再开始广泛推广。大模型在编程教育方面的应用潜力非常大,北邮抓住了这个重要机遇,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率先快速上线编程教育大模型创新应用。同时,这也是北邮教育数字化跨部门协同的典型案例,信息化技术中心和教务处协同合作,教务处提出需求,信息化中心保障技术实现。后续,我们要进一步将大模型和知识图谱融合起来,实现个性化自适应的探究式学习。未来,希望能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导向式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数字化自身转型要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
马传连
中央民族大学信息化建设管理处处长
数字化转型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数字化自身的转型。在当前的数字化转型中,我们所做的事情与教育形势的发展、师生的实际需求产生了一定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高校数字化、信息化落后于社会其他领域,高校数字化所提供的服务不足,与师生日益提升的需求和期待之间的矛盾。
第二,高校数字化、信息化支撑引领的功能不足,与高校的核心业务、战略规划、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更高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两方面都要求数字化自身的转型。
教育数字化自身如何转型,我认为,要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怎样体现高质量和内涵式?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突破。
一是组织变革。如果不懂业务逻辑,很难提供合适的数字化服务,打造合适的信息化平台和系统。因此,数字化转型工作不仅需要懂技术的人才,更需要精业务、懂管理的专业人才。
二是思想变革。数字化转型工作需要系统思维,需要站在学校战略定位和规划发展的全局高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脚踏实地一步步推进。
三是模式变革。数字化要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散式、碎片化模式,转向整合的、汇聚的、流通的模式,为师生提供质量更高、体验更好的平台和服务,助力高校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建设了孪生校园,力求打造高质量内涵式的跨部门教育数字化落地场景。
以“东成西就”思维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张永胜
中国海洋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主任
回顾总结从事高校信息化工作的这七年,我认为,中国海洋大学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服务赋能。与其他高校不同,中国海洋大学在总体推进思路上走了一条生态化构建的路径。所以,学校信息化赋能大致的思维方法是“东成西就”,指信息化部门做的事情是和业务部门相互成就的。这些年,学校的建设路径主要以公文系统为起点,到一网通办、双流程引擎,再到数据赋能。从结果上来看,学校推进业数融合的成效越来越显著。自2017年起,网信办已连续6年入选最佳部门。
我认为,目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处于深水区,整体的破解路径需要聚焦大学核心职能,坚持业数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化构建。
从管理和服务角度来看,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数字化程度都已达到85分以上。一网通办的管理效率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以此去回应教育数字化战略,就需要思考这是否真正破解了高校数字化难题。从知识创新、科研创新维度去看,并不是说建成一个系统就代表已经实现了数字化,还要从思维意识、平台能力、数据赋能、业数深度融合等维度,系统推进大学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化构建。
以学院考核平台牵引数据治理
薛静
(西北工业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处长)
2023年,对西北工业大学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改革之年。根据学校新的目标和要求,我们提出了一个“1122”的建设新框架。
第一个“1”是校领导提出的“127”奋斗目标,是学校的一张蓝图;后面的“122”是我们的工作。“122”中的“1”是构建一个坚实的底座,中间的“2”是做好两项保障,一是网络安全保障,二是保密运维保障。最后的“2”是发展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以应用为王的应用主线,学校以移动应用为主,牵引一网通办、移动学习平台等主要业务的发展;第二条主线是以数据为主,从数据的底层建设、数据治理、数据应用到决策支持和数据安全,以数据支撑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并赋能学校发展。
近三年来,我们重点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建设学院的考核平台。之所以建设学院考核平台,一是为了支撑学院管理,服务于院办校的要求;二是深化数据工作,以应用来牵引数据治理,以数据来支撑各项工作。
为了提高数据质量,起初我们也建了一表通等应用,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却收效甚微。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所有的数据都会通过院办,于是就找到了建设学院考核平台这一数据治理的有效牵引手段。
在学院考核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第一,建设学院考核平台会使大量数据集中到学院,导致院办的工作量增加。为了让院办的工作人员认识到数据治理工作的必要性并做好工作的转变,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去沟通,说明首次工作量加大是为了今后更简单,并通过后续的建设实现一键办理。
第二,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种理念上的挑战,一开始在与职能部门沟通将数据应用于职称评审工作时,部门反馈“数据不准,不敢用”。但是反过来看,如果部门不用,那么数据将永远无法准确。所以,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改变其他部门对信息化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些难题要挑战克服。一是要优先解决数据共享难题。西北工业大学这些年虽然已经做了相关工作,但是在开展学院考核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发现还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到位,需要加大协调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更为充分的对接;二是一些学院考核模式不一样,有的不适用这样的计算指标体系,导致很难做成一个直接打分、最后出结果的考核平台。
通过学校的平台建设,我们已经在14个学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2023年考核及聘期考核工作交流会上,数统学院明确提出:“感谢信息化,感谢信息化处,让工作变得非常简单!”未来,我们将继续扩大平台应用学院,按照“一院一策”深入开展建设,并继续扩大功能建设,为学院发展提供更为高效的办事服务和数据支持。
打造跨部门协同应用的场景,是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许维胜
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数字化转型是跨部门来做的,如果只是信息化部门的人在讨论数字化转型这件事,那么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概率不大。打造跨部门协同应用的场景,是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如今,师生对高校数字化转型有着更高的期待和目标,如果学校各层级、各部门的人都来主动参与数字化转型,积极探讨转型的规则和制度,那么数字化转型就离成功不远了。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